周陵是西周文王、武王的陵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1957年被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坊间精华蹊自成
周陵现遗存文王、武王陵各一座,木牌坊一座,献殿两座,配殿两座及镶嵌在四周墙壁上有“小碑林”之称的宋以后历代皇室祭祀碑石40多通。周陵陵园内2000多株古柏,郁郁葱葱,极为壮观。有“周陵
周陵祭祀的源流
周文王和周武王,以他们继承和发展周族先祖后稷和公刘开创的农耕文化及翦灭残暴的商纣政权的功绩,使他们在中华文明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三千多年以来,中华土地上的各族政权,无不对他们尊崇备至。文王、武王、周公等人也就成了华夏子孙共同崇拜的偶像,受到各代人的以祭祀方式表达的敬仰和怀念。日久天长,祭祀方式也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由庙祭到陵祭的演变。
(一)、庙祭。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在洛阳寻找周的后裔,找到一名叫姬嘉的人作为周室的继承人。赐给他土地三十里,民三千户,封他为周子南君,世代在这里祭祀周人的祖先(地在今河南汝州市)。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姬嘉之孙姬延年进爵为承休侯。此外,《汉书·地理志》和《汉书·郊祀志》记“湖(地在今河南省灵宝之西),有周天子祠二所”、“虢(今陕西宝鸡县虢镇),有黄帝子,周文武祠”。以上所记的两处周文王、武王祠,一在关中以西的虢,一在关中以东的虢。
东汉后期,在汉家陵阙衰落的同时,被曹丕所说“人以为”的周文王陵、武王陵却在民间被尊奉起来。此后,有了《魏书·地形志》所记的“石安县有周文王祠”。北魏时,长安的州牧和郡守常祀周文武庙。延兴四年(474年)四月,魏孝文帝派东阳王拓跋丕在长安祭周文王和周武王庙,算是秦汉以后对周文武王的最高规格的祭祀。唐贞观、显庆、天宝等年间,均祭周文王于丰,祭武王于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束力周文王、武王祠宇,在咸阳者,宜令有司精加修饰(《文献通考》)。”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东汉以后,官方对周文武王的祭祀,有的在渭北的咸阳,有的在渭南的长安;唐代中后期,也有了由渭南向渭北转移的趋势。
(二)、陵祭。咸阳原上的周文武陵,从发生祭祀到现在,已有约1800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由东汉末到五代末,即公元220—960年。这700多年里,是“俗名”阶段。在此阶段内发生的祭祀活动,只能是民间的祭祀活动。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排除官祭的可能。第二阶段,由北宋初开始,是官方在咸阳祭祀周陵的阶段。宋开宝六年(973年)创立的《大宋新修周武王庙碑》(此碑现存咸阳市博物馆)记载:“我皇所以览虎观之史籍,披职方之图志,丰邑故地,得其旧陵。因命守臣,躬往省视:乃曰陵寝如故,而荒榛之路弗禁於樵探;庙宇甚陋,而牲牢之奠无闻於俎馔……”该馆还存有同年刻立的《大宋新修周康王庙碑》一通。宋王朝决定对周文、武王陵“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宋史·礼八》)。金代,在京兆府(未著详址)对周文武王三年一祭。《元史》无周陵祭祀之记,官祭只有河南湯阴故久里城(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之处)的周文王祠和陕西岐山的周公庙。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派人勘察咸阳的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汉高祖、景帝、武帝等陵。发现诸陵的陵寝被盗发者掩埋好,陵丘被破坏者填补好,陵庙被拆损者修葺好。每陵设陵户五人守视,每三年,朝廷出祝文、香帛,传制遣太常寺乐舞生及有司前往陵前致祭。陵庙所在地的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即夏历二月和八月的前十天),择日致祭”。
清代至民国,在明代祭祀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祭祀范围:由周文、武、成、康四王扩大至周公、太公、毕公等王公陵墓。其次,因咸阳境内陵墓太多,祭祀任务由附近各县分担。其中周文、武陵和周公、太公墓由咸阳分祭;成王陵由周至分祭;康王陵由户县分祭。
周陵的陵园,在明、清多次重修的基础上,经过1929年、1934年两次大维修和扩充之后,柏林环绕,殿屋辉映,在 郊原营造了可与山东孔林相匹的、被称为“咸阳祭周,曲阜祭孔”的祭祀和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