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陕西景点介绍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陕西民俗 | 图片美景 | 旅游线路 | 文化三秦 | 旅游视频 | 文化游 | 专题 | 租车 | 导游 | 评论
陕西名人 | 陕西知道 | 陕西美食 | 宾馆酒店 | 旅游攻略 | 陕西景点 | 景点门票 | 旅行社 | 特产 | 精品 | 论坛 | 团购
景点首页 | 西安景点 | 宝鸡景点 | 咸阳景点 | 铜川景点 | 渭南景点 | 延安景点 | 榆林景点 | 汉中景点 | 安康景点 | 商洛景点 | 杨凌景点
陕西旅游线路网试运营 陕西旅行社QQ群:182616561
您的位置:首页 > 户县景点列表 > 正文

草堂寺

2016-11-3 13:07:49  来源:户县政府网  进入论坛  查看/发表评论

  草堂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是我国佛教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佛经翻译场。它与佛教的多种宗派(包括日本国日莲宗)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佛教“八大宗”之一的“三论宗”奉其为祖庭。

  草堂寺原称大寺,后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至长安,住此译经。茅茨筑屋,草苫盖顶,以山为宅,以草为堂,故起名“草堂”。隋唐之交,兵戈相见,草堂渐趋萧条。唐穆宗长庆元年,宗密法师主持该寺,大振寺风,改名“栖禅寺”。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911)重修,改名为“建福禅院”。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再事修葺。明末衰败,清初略加修整。雍正十二年(1734)朝廷加封鸠摩罗什弟子僧肇为大智园正圣僧,改寺为“圣恩寺”。乾隆三十一年再次重修。同治元年(1862),回汉冲突,寺毁于火。光绪七年(1881)又遭特大洪水冲击。1920年,当地群众修整了佛殿和僧房。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加上草堂寺僧多方化缘,日本国日莲宗捐资,对寺庙进行多次整修,逐渐形成目前的规模。

  草堂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个国立译经场,也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起点。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东汉传入中国,进入魏晋之世,流行于民间,与中国所固有的文化即儒道学说相接触,相交流,相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由此开始。但早期的佛经采用直译,语义深奥,解释不一,使得这一宗教的社会传播受到诸多限制。后秦弘始三年(401),后秦国王姚兴从西域(今新疆)请来高僧鸠摩罗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才出现重大转折。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佛教经、律、论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就是由他开创的。鸠摩罗什精通梵文和汉语文字,同时对中国自西汉以来的译经有所研究,博采外道知识及技能。因鸠摩罗什对佛教经、律、论无所不通,故被尊为“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被姚兴迎入长安后,待以国师之礼,住在逍遥园,带领3000多名佛门弟子校译梵文经典97427卷,完成了历史上首次用中国文字大规模翻译外国书籍的浩大文化工程。他改音译为意译,使得佛经文字通畅易懂,便于流传,还在这里为远道而来的5000多名沙门讲经。由于鸠摩罗什大力弘扬三论宗(三论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草堂寺被视为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

  鸠摩罗什与草堂寺的宗教影响远及海外,他所译的《妙法莲华经》被日本日莲宗视为“圣经”。1982年,笃信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的日本佛教日莲宗僧众还派出代表专程到草堂寺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法会。

  [山门]

  山门正中门楣上悬“草堂古寺”四个大字,系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书。山门三间,面阔11米,进深6.8米。由于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名“山门”。

  因佛寺的大门多分为三间,正中为“空门”、两旁为“无相门”“无作门”,所以又叫“三门”,有趣的是有的佛寺大门即便只有一门,也叫做“三门”。其原因就在于其宗教的寓意,山门乃是僧俗的分界。

  [天王殿]

  天王殿正中供奉弥勒佛,东西两则供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执青蛇;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执宝幢。传说四大天王住在须山腰的犍陀罗山上,各自率领着八大神将守护四方天下。在中国民间,因受《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的影响,又把他们称为“四大金刚”,传说他们各司风、调、雨、顺之职,寓示“风调雨顺”。中国汉地佛教寺院中大多有“天王殿”,安置四天王像,作为护持佛法,保护寺院的护法神。

  [弥勒佛]

  弥勒,是梵文的译音,意思是“慈氏”,这是他的姓,大名叫阿逸多。按照佛教的说法,他现在还是个菩萨,将来必定成佛(即未来佛),他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地位极高。

  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出了个怪和尚叫契此。契此长得矮胖,肚子奇大,常用竹棍挑着个大口袋在闹市中化缘。言语无常,四处坐卧。他能预报天气,为人说祸福,都很灵验,因而名噪一时。契此圆寂(死)时也不一般,他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说完,安然而逝。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化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这位“冒牌”的弥勒佛,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妇孺皆知。而佛教中真正的弥勒佛,倒鲜为人知了。“正统”的弥勒造像身着菩萨装,常戴天冠。

  [韦驮]

  弥勒佛的背后,供韦驮天王。韦驮是佛教的护法神。武士装束,手持降魔杵,面向大雄宝殿。中国各地寺庙天王殿中的韦驮像,无一不是这种安置。韦驮将军为何在弥勒背后,面对大雄宝殿而立?

  韦驮与哼哈二将、四大天王一起,担当起佛寺的卫戍工作,但各有分工。韦驮,又叫韦琨、韦天王、韦驮王、韦驮菩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八将之一,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大将,总共32将,韦驮居其首。佛书上说,如来佛入灭之前,下法旨让韦驮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韦驮的前身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湿婆(佛教中的大自在天)的儿子塞建陀,原是天神军队的统帅。

  韦驮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佛教传说,如来入灭后被火化,这是有个“捷疾鬼”突然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发现后,拼命追赶,捷疾鬼虽然又快又灵,但跑不过韦驮的“飞毛腿”,韦驮终于抓住了窃贼,夺回了佛牙。此后,韦驮专门担当起保护释迦坟墓,打跑掘坟、盗骨贼的重任。最初,古印度的佛庙,是附属于释迦牟尼坟院(又称塔院)的祠堂。古印度佛庙中的塔,借建与山门之内,大雄宝殿之前。也就是说,当初的寺庙就是释迦的坟院,塔是释迦的坟墓,大雄宝殿则是幕后的享堂。“塔”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作“堤波”、“浮图”,意思是“方坟”、“圆冢”或“灵庙”。塔最初的功用是用来藏舍利(火化后的结晶物)的,以后,除了埋葬高僧的舍利、骨灰以外,还珍藏佛经和各种法物,故又称“佛塔”、“宝塔”。

  最早的佛寺,是以塔为中心的。古印度的方塔(即释迦的坟墓)建在大雄宝殿前面的中央处,所以,将韦驮供于山门背后,执金刚杵瞠目注视大殿前方塔,是表示忠实守护着佛祖灵塔。不过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寺庙设置有了变化。中国寺庙是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塔院则建在中轴线旁边了,大雄宝殿之前虽无灵塔,但韦驮站立的位置并没有变化,沿用下来。

  印度血统的韦驮菩萨以彻底汉化,成为地道的中国古代武将。其像金盔金甲,年轻英俊,威风凛凛,手执金刚杵。

   [钟楼及鼓楼]

  两楼底均为正方形,宽7.5米,基座宽为8.4米,高11米多。木料砖混结构,方形四穹顶,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十分雄伟,上有回廊,设楼梯。

  鼓楼在西,大鼓直径达1.8米,高1.8米。

  钟楼在东,上部挂1998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供敲打。佛教寺庙中的大钟,为号令众僧的法器。晨击,则破长夜,惊睡眠,起床做事;暮敲,则觉昏衢,提精神。古时大钟皆悬挂于亭中,早晚击之,其声宏亮浑厚幽长,数十里可闻。而除夕之夜敲108下大钟,可解除佛教认为人间存在的108种烦恼,领受钟声的赐福。

  草堂钟声回荡于寺庙内外,民间有“草堂寺敲钟,高冠潭听声”的说法。钟楼之下所放置的大铁钟为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四月铸造,重5吨,高2.5米,口径2.2米。顶部吊环周围有六个大圆孔,钟身铸有阳文五十八个村地名及施主姓名,分四圈各十二块,钟脚一圈饰以龙、凤、狮子及八卦等精美纹饰。反映了古代高超的冶炼铸造水平,为我省现存稀有的古代巨钟。

  这口明代巨钟俗称“挂不起来”。关于它的来由,当地有一段传说。以前,草堂寺住了一位老和尚和几个小和尚。这一年庙里什么都建齐全了,就是缺少一口大钟。可那来这么多的铁呢?老和尚就叫几个小和尚到邻村去化缘凑铁。有一个小和尚来到高冠潭口的李家岩村。人们听说寺里要铸大钟,把家里的铁都拿出来了。谁知有一姓李妇女就是不给。小和尚好说歹说都不行,气得他说:修建庙宇,行善各德,将来儿孙满堂,高官得座,象你这样小气鬼,将来后辈讨饭吃都找不着门户。”妇女被说急了,冲着小和尚说:“我家就是没有铁;要孩子倒有一个,你们要有就把他领去。”小和尚一听这妇女说得厉害了,二话没说,就急忙转身回寺里了。几天后,铁已凑够了,匠工开始铸钟。谁知铸了一次又一次,就是铸不起来。匠工便问小和尚:“你们这几天凑铁遇见过什么事,说什么不吉利的说没有?”有一小和尚答到:“别的倒没有什么,就是李家岩有一妇女,我化缘。她硬是不给。我说了几句,她就说:“要铁没有,要娃倒有一个。”匠工一听,想了想说:“你今天马上将她孩子的衣服要一件回来。”小和尚又去李家岩,见到姓李的那位妇女说:“前天你不给铁也就算了,今天我只要你孩子的一件衣服—旧的也行。”这位妇女问道:“你们当和尚的要孩子衣服干什么?”小和尚怕不给就骗她说:“我们收养了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他没衣服穿,所以前来求求你。”那妇女信以为真,嘴里才唠叨说:“这和尚真讨厌,今天要这,明天要那。给,这是一件,拿去吧!”说完甩过孩子的破衣服,小和尚头也不回地拿着走了。

  铸钟的铁水化开后,匠工就将那孩子的衣服掷进了铁锅之中。不大工夫,钟果然铸起来了。钟的上纽是一个孩子头。大家都感到奇怪。老和尚叫大家将这口钟挂起来,早晚各敲一次。可谁知,“草堂寺敲钟,高冠潭听声”。草堂寺里钟声一响,高冠两岸的人就听见潭里有一个孩子在哭:“狠心的娘呀,狠心的爹!你把娃的骨头化成了铁!”这事传到了寺院,老和尚不信,亲自跑到高冠潭去听,果然如此。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位妇女的孩子,在铸钟的第二天就死了。老和尚不愿人们听到这孩子悲哀的哭声,就叫小和尚把钟落下来,放在一间房里,谁也不准在敲。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碑廊]

  草堂寺保存着历代碑碣共28通,1998年新修东西对称的碑廊,各朝代碑碣镶于其中,妥善保存。在东廊,有唐太宗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诗碑,诗云:“秦朝朗现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译经。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

  提起李世民与草堂寺的关系,还有一段戏剧性的文字记载:李渊为其子李世民目疾到此乞佛,后目疾愈。李世民登基后,念起罗什法师恩德,御驾草堂,祭祀什师,留下了这首诗。

  [圭峰定慧禅师碑]

  亭内矗立着《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碑高2.1米,宽1.08米。南北朝之际,中国北方政局动荡,草堂寺一度衰落,唐王朝建立后,寺院重又兴盛。唐太宗曾经来草堂寺瞻仰题诗。到了唐代晚期,经名僧宗密主持大事修葺,改名栖禅寺。宗密师华严宗的澄观法师阐扬华严宗义,被称为“华严五祖”,所以草堂寺又是华严宗的祖庭。唐文宗多次召他到内殿问法,朝臣士庶,归崇的人很多,密宗去逝后,被封为定慧禅师。此碑为唐宣宗年间所制。碑文为大中九年(855年)宰相裴休所撰并书。碑首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篆额。书法秀丽,语句流畅,世所罕见。该碑为书法之名碑,属寺中珍宝。

  碑文记述了宗密继承达摩至六祖慧能,祖祖相传的禅宗义理,又倡导禅佛,儒家一源的思想主张;以禅教渡生,助国家之兴旺为已任。从此碑的内容来看,唐时佛教文化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思想已开始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它与中国封建文化结合起来,才成为封建帝王统治的有力工具,所以这样才学卓著的僧人,受到皇帝的重视,也是合乎情理之事。

  [大雄宝殿]

  “大雄”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一切邪魔。这是草堂寺目前最高大雄伟的一幢建筑,是一座“三佛同殿”的主建筑,供的是横三世佛。

  横三世之“世”是相对空间而言,即从空间上分为中、东、西三个不同世界。大殿中间的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两旁分别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双目正视,严肃祥和,作讲经状。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在佛教所说的种种佛中,只有释迦牟尼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据记载,释迦牟尼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相传他是公元前6世纪后期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国王净饭王的儿子。29岁时舍弃王子身份和贵族生活,走上了出家的道路。历尽艰辛,最终成佛。成佛后一直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组织僧团。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的娑罗树下去世。

  释迦牟尼佛两侧分别侍立摩诃迦叶和阿难陀。摩诃迦叶表情老成持重,憨实敦厚。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弟子共有五百人,其中最著名者有十人,摩诃迦叶和阿难陀便是其中两人。梵语“摩诃”意为“大”,故摩诃迦叶又称为大迦叶。传说他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他在十大弟子中,年最长,常修头陀行,故称“头陀第一”。(“头陀”是古印度一种宗教修行方式,修行者必须行脚、乞食、露宿,不能穿好衣、食美味。因此,头陀行者一般被称为苦行僧。)迦叶以严守头陀行而著名。阿难陀又叫阿难,意为喜庆,是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在释迦十大弟子中是最年轻者。他侍从释迦25年,与释迦形影相随,基本上参与了释迦后半生所有的传教活动,并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诵出经文,从而使佛教经典得以保存流传。

  大殿西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手持莲花台,作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之状,是佛教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信佛之人,常口不离“阿弥陀佛”,并在前面加上“南无”二字。“南无”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归命”、“归敬”、“敬礼”。佛教徒喜欢将“南无”加在佛、菩萨成经典题名之前,以示对佛或法的尊敬。阿弥陀佛深受佛徒爱戴,所以经常加上“南无”二字。

  大殿东侧面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即药师佛,手持宝塔,佛教宣称,人们只要信仰东方药师佛,就可免除当世各种灾难。

  [十八罗汉]

  大殿东西两厢供台上,各塑九尊罗汉像。罗汉,全称为“阿罗汉”,原意是指依小乘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据说修到罗汉的境界,就已断绝三界烦恼,灭除见、修二惑,得以解脱生死轮回而至涅磐。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

  三佛背后为高大的壁,壁上仿杭州灵隐寺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像。许多著名大庙的大雄宝殿后壁,都有海岛观音群塑,表现的是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佛庙中一组最热闹的群像。

  海岛上塑有数百个人物。中央是观音菩萨的巨大塑像,她手执净瓶,倾倒“法水”,仿佛正在普救众生。观音脚踏鳌鱼,传说在人间地下有鳌鱼,它一动,就会天翻地覆,所以观音将其镇住,使人间得以太平。观音的左右各站着一个童男,一个童女,童男是善财童子,童女是龙女。他们是观音菩萨的左右胁侍。

  善财童子,简称善财,是佛教菩萨名。据佛经说,福城长者有500个儿子,善财是其中的一个小儿子。善财出生时,各种珍宝从屋内地下突然涌出,福城长者请了个算命先生给新生儿相面,这个相士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善财”。善财出生时虽有无数财宝白白送来,但他却看破红尘,天生不爱财,视金钱如粪土,认定万物皆空,发誓要修行成佛。

  善财先向驻在城东的文殊菩萨请教佛法。文殊对他说:“你到南方的可乐国去找功德云和尚,他会告诉你。”善财便去找功德云,功德云说:“你到海门国去找善住和尚吧!”善财跋山涉水找到善住和尚,善住又打发他找弥伽长者……。如此这般,善财一共参拜了比丘、长者、菩萨、婆罗门、仙人等53位名师(又叫“善知识”),历尽了千辛万苦,用一颗赤诚之心和不折不挠的行动经受了考验。最后遇到了普贤菩萨,实现了成佛的愿望。

  群塑中塑有数十个穿红兜肚的小孩(即善财)合掌参拜时的情景。海岛下部还有渡船和儿童,这是善财去参拜观音时(第二十七参),观音为了试探善财是否有诚意,变化作船夫,掀起大风浪,劝他回头。但善财丝毫不畏惧,终于成了观音的胁侍。

  民间对善财的来历不很了然,便望文生义,以为他是善于理财、能招财的神,于是将其视为“招财童子”,不少妇女便虔诚祈祷,求其投胎而得贵子。看破红尘的善财不意却成了招财进宝的工具,恐怕是他当年苦修苦练所始料不及的吧!

  龙女是观音菩萨的右胁侍。所谓“胁侍”是指立于观音两胁,侍奉观音协助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助手。

  龙女的得道与善财历尽千辛万苦、遍参53位善知识(名师)的曲折经历完全不同,龙女用的是快速成佛法,而成佛之要道亦令人惊讶,龙女竟是靠以巨宝“供养”佛祖释迦牟尼而得以成佛。

  据《法华经·提婆品》讲,龙女是二十诸天之一婆竭罗龙的女儿,聪明伶俐,8岁时偶尔听文殊在龙宫说法,幡然觉悟,随去灵鹫山礼拜佛祖,以龙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积菩萨与文殊菩萨研究女人成佛事。智积问文殊:“佛经甚是艰深曲奥,众生必须勤奋学习,苦苦修行才成。不知有没有立地能成佛的?”文殊回答说:“有,婆竭罗龙的女儿刚刚8岁,听了佛法,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即成正果。”智积大惑不解,说:“释迦佛祖历经无数劫难,受尽磨炼,方成正觉。我不信这个小毛丫头能在顷刻之间成佛?”

  话没说完,龙女忽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并向智积行礼——可见龙女已是道行不小。在场的释迦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很不平:“你能立即成佛,我绝难信。况且佛祖说过女人身体污秽,根本没有资格成佛!”

  龙女笑而不答,从身上掏出一颗价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珠,献给了释迦牟尼。佛祖马上伸手拿了过去,十分高兴。龙女便对智积和舍利弗说:“我献宝珠,世尊马上接了,这是快不快?”回答说:“快极了。”龙女说:“我能成佛,也这样快!”说完,龙女马上变成了男相,坐上莲花宝座,前往南方无垢世界去了。在场的菩萨罗汉们看得瞠目结舌,不由得不服。

  [大悲殿]

  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是草堂寺目前最古老建筑之一。五间,面宽18.21米,进深9.5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正间门额上曾经悬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妙括法师书“逍遥三藏”大匾一块,故又称逍遥三藏殿。

  现在由于原草堂寺方丈宏林法师涅磐后停灵于此,又称此殿为涅磐堂。

  [三圣殿与地藏殿]

  三圣殿

  在大悲殿北的西侧面,三间。内供“西方三圣”,即中间为阿弥陀佛像,左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右胁侍为观世音菩萨。

  地藏殿

  地藏殿在逍遥三藏殿北的东侧,与三圣殿相对,其内供奉地藏菩萨,殿堂结构与三圣殿同。

  地藏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占据佛教四大名山中的九华山,为其作道场之地。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

  [卧佛殿]

  其内供奉玉石释迦牟尼卧佛像。该佛像系缅甸友人傅凤英1994年赠送。佛祖头枕着右手向西,侧身而卧,表现了释迦牟尼涅磐时的幸福境界。

  [法堂]

  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服戒集会之处,是佛教寺院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

  草堂寺法堂上供樟木雕金身毗卢遮那佛像一尊。他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高约2米。下有一千多个小佛像围绕的两米左右的佛座,谓之“千佛绕毗卢”。莲座是千叶莲花,每一莲瓣上有一尊小佛,是千百亿化身佛,每莲瓣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莲座代表整个华藏世界,头顶上覆以宝盖,像前两侧面置幢、幡、帽、帐、钟、磬及法轮等,庄严肃穆,宗教气氛十分浓厚。

  法堂位置最高,4级台阶,7间,面宽28米,进深13米。堂前有宽大的月台,东西为28米余,南北宽17米。月台正中放置有一座双层万年宝鼎。

  [烟雾井]

  烟雾井俗谓“龙井”。相传井下有一巨石,石上卧一蛟龙,早晚呼气,从井口冒出,逐成“烟雾”。此外又有人说,草堂寺自古以来佛事兴盛,进香拜佛的人不计其数,以致于香烟升至高空,与山气聚合,逐成烟雾。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前两种说法不过是作为美好的神话传说来接受而已。草堂烟雾的成因合乎科学的解释是:由于关中一带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在运动的过程中,沿地壳的岩缝冒出地面,天气稍有变化,这股热气与周围的水气、云雾及香烟混为一体,升至高空,遂成烟雾。长期以来,“草堂烟雾”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竹林]

  草堂寺原为逍遥园的一部分,地处古上林苑中。竹笋茂密,风景优美。宋代大哲学家程颢,任户县主薄之职时,晚宿草堂寺,曾留诗:“参差台殿绿云中,四面筼筜一径通,曾读华阳真诰上,神仙居在碧琳宫。”诗有作者原注:寺在竹林之心,其竹盖将十顷。故知宋代的草堂寺处在十顷竹林的包围之中。元代重修草堂寺时,所需竹子都是就地取材,由于滥砍滥伐,清朝年间,竹林已所剩无几。解放后注重护理,现已发展成三亩之多。

  [鸠摩罗什舍利塔]

  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微疾骤卒于草堂寺,时年七十岁。该塔系当年(413年)姚兴皇帝所立,为葬罗什舍利子之塔。“石为西域所贡”。鸠摩罗什塔的正身主体,置于金刚座上,金刚座由须弥山,香水海及三层云台组成,它象征着“金刚不坏”之意。

  民国二十二年《重修户县志》载:“石为西域所贡”,又云“塔顶毁于洪杨之乱”。雕刻精绝,色泽玉润,其形制独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后秦时代作品。塔高2.46米,812层,用玉白、砖青、墨墨、乳黄、淡红、浅蓝、赭紫、灰色八种不同颜色的玉石、大理石雕刻镶拼而成,故又称“八宝玉石塔”。塔的下层为正方形座,高26厘米,长宽169厘米,在其四周有十六组阴刻的花纹图案。

  四方座之上为一圆形须弥云水座。传说是代表天圆地方之意。在圆台边沿处雕成的山形上还有浮雕的虎及佛像,在环山的内部由边向中心为渐渐升高的海水波纹,以象征须弥山及香水海。

  在海水的中心高处,为腾升的两层小云台和一层大云台。在上层小云台的上边,为突起的云纹,与下边的云朵相连接,向上慢慢收缩成束腰形,又突然升起一层大圆盘形的大云台。三处云台周围均为祥云形浮雕。

  在大云台之平面上,是精雕成八棱形的宝龛。在宝龛的北面正中竖刻着“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十三字,为正书体。宝龛东侧题字为“鸠摩罗什之舍利塔,权邦彦□□□□亲耒礼而作偈言,丁酉中秋晦,大士入东土,姚秦喜服膺,当年罗八俊,尽是诘三乘,翻经名佛旨,园通并祖灯,如何生别派,南北强分明。”宝龛西南侧刻有“孙耒阳”三字。宝龛南边正中门扉上刻有门锁及二十四个门钉图样。

  在宝龛之上,覆以四脊挑檐攒尖屋顶,屋面刻有瓦纹浮雕,檐下有阴刻的飞天纹饰图案,在塔屋脊之上负托善相轮塔刹。

  从鸠摩罗什舍利塔之造形来看,别具一格。是一个造型奇特,和谐统一,雕刻精湛的石刻艺术珍品。整个塔体为多色大理石构成,晶莹玉润,光彩夺目。

   [二柏一眼井]

  在罗什法师舍利塔南5米处的通道中央,有一口小井,井上沿为一个五角形的花岗岩井圈,上凿有“二柏一眼井”五个大字。此井已有1600余年历史。

  据《高僧传》载,鸠摩罗什每次讲经前,先比喻自己是污泥中所生的莲花,译出经论三百余卷,临终时“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罗什卒于草堂寺中,“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化”。

  传说骨灰安葬后,当年塔前即生出一朵莲花。姚兴皇帝派人挖掘,发现根连法师舌尖,后来就保留了这口未见过水的浅井,起名“莲花井”。以此说明罗什法师所译的佛经无一字之差。宣讲佛经,犹如口吐莲花一样洁白、纯正。又因井的东西各长一株高大挺拔的柏树,故命名为“二柏一眼井”。

  [宗派图碑]

  宗派图碑立于塔院内西南角。碑的上方篆书《逍遥园大草堂禅寺宗派图》。碑高1.92米,宽0.65米。碑的正中僧人名字皆为楷书,以下共21排,以朝代顺序记载了众僧484人,第一排以鸠摩罗什为首及其八俊。第二排以宗密定慧禅师为首的唐代僧人及信徒共九人,其中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刘禹锡,宰相郑庆余、裴休等人的名字。唐以后五代、宋、金、元五朝各排之间,明显地画出了师徒承传的关系,而且僧人众多,弘法衍道,代有高人,说明这几朝佛教并未衰落。这通石碑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鸠摩罗什纪念堂]

  19901122,日本国日莲宗于草堂寺罗什舍利塔前,举行修建“鸠摩罗什三藏大师纪念堂”奠基仪式,捐资1500万日元,1992年落成。纪念堂五间,宽24米,进深16.5米。纪念堂东壁上嵌有两通汉文和日文碑碣。

  堂内供奉鸠摩罗什雕像。该像为现代木雕,系由楠木所雕成,像通高120厘米,胸阔84厘米,盘座部分宽105厘米,莲花座长126厘米,宽88厘米。该像头带园帽,两个飘带垂于胸前,身披袈裟,盘坐于莲花瓣台座上,双手平放于身前丹田方位静坐。似有讲经,雕工精细,造形准确,刀法熟练,线条流畅,艺术性高,从色调上看呈现出楠木深褐色质地,光彩夺目。

  此像为1982413日,日莲宗因尊罗什为祖师,尊草堂寺为祖庭,随雕此像,奉安于草堂寺内。鸠摩罗什像的背光,为一幅彩色飞天画,系日本画家真美子绘,每个人物的动作形象,传神逼真,活灵活现,价值20万元以上。

  鸠摩罗什(344-414),鸠摩罗为姓,“什”是名字,意译为童寿。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祖籍天竺(印度)。他的先代本出波罗门族,在印度世袭高位,父名鸠摩罗炎,弃相位出家,东渡葱岭,远投龟兹,被龟兹王迎为国师。后与龟兹王妹耆婆婚配,生鸠摩罗什,母亲是中国人,这样他应是有印度血统的中国人。

  鸠摩罗什七岁随母出家,少时就表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其盛名传遍西域各国。

  后秦皇帝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迎请法师来长安,时已58岁。在姚兴的推崇下,入住大寺(即草堂寺)开始大规模翻译佛经,主持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个国立译经场。三千余僧,从什受法,禀访精研,务穷幽旨,庞大的译经集团和讲经活动,逐成为东晋时期北方佛教传播的中心,影响及于江南、西域和天竺。通过对97400多卷典籍的翻译,特别是对以般若中观类经典为重点的传译和阐扬,对东晋南北朝当时佛学的繁兴,以及隋唐佛教诸宗派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波及到他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界。

  [鸠摩罗什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鸠摩罗什,汉语译为“童寿”。父名鸠摩炎,性聪敏,道德高尚,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越葱岭东游。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国王闻其德行,非常敬幕,请为国师。龟兹王有妹,字耆婆,被迫婚配,不久之后生鸠摩罗什,因兼取父母名而名。鸠摩罗什虽身兼两族血统,但实属龟兹臣民,所谓“系天竺人”之说是不正确的。

  什母在鸠摩罗什九岁之年,便带着他离开龟兹。辞避国人利养,周游问道。

  鸠摩罗什随其母离开龟兹国,到达宾(位置在今克什米尔一带,唐时称迦湿弥罗,是释迦牟尼后佛教鼎盛之地)即拜名德盘达多为师。鸠摩罗什从受杂藏、中长二含,凡四百方言,皆指佛教小乘经典。盘头达多见鸠摩罗什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故称其“神俊”随又当着国王之面,折伏外道论师。国王对鸠摩罗什由此更加敬仰有加。

  鸠摩罗什年十二,复随母还龟兹。母子二人终于经过月氏,进至疏勒,疏勒国王一为勉励本国僧人深研佛法,二为借此交好于龟兹,故设大会,请鸠摩罗什升座说《转法轮经》。

  苻坚一为伸张国势,二为迎取鸠摩罗什,终于在建元十八年九月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将前部王及车师王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及乌耆诸国。苻坚饯吕光于建章宫,特别叮嘱说:“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改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驰驿送什。”军出不久,吕光获鸠摩罗什,并不遵旨驰驿送京,见其年齿尚少,于是当作凡人百般戏弄,漫置军中。凉州刺史、护羌校尉才传来苻坚被害消息。时为公元385年,距吕光出征已有二年。故苻坚国破身亡而未能与鸠摩岁什谋面,实咎在吕光。

  前秦亡后,吕光不再东归,并且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据有凉州。鸠摩罗什停留凉州的十八年中,只好“温其深解,无所化”。但这并不是说鸠摩罗于此间只是虚度光阴,收获乌有。首先是语言的学习,其次是弘道说法,再次是外道知识的实践应用。

  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后,倍受秦主姚兴的优宠,几乎是风尘未佛,便登上讲经的法座。而最重要的是,在国主姚兴的护持之下,鸠摩罗什主持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国立译经场,开创了中国佛典翻译事业的新局面。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由私译进至官译,由散译进至有组织的翻译,由直译转变成意译,由大小乘兼译转为着重大乘翻译。自佛教东渐,以讫隋唐,其间六百余年,佛典翻译约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至自后汉而止于东晋道安。这一时期的译者有安清(世高)、支谦、竺法护及道安等,他们或者是个人单枪匹马,或是数人同趣而聚,既无什么组织,亦无什么计划,故属于私译、散译、杂译时期,中期自鸠摩罗什入长安而终于北朝之末。这是国立译经场的肇始阶段,它与前期相比,形势迥异,与后来的隋唐相比,则尚欠成熟。后期即为隋唐时期,佛教东传至此臻于鼎盛,而经组织亦随之相应完备、严密,译经班子中分工具体,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本、润文、证义、梵呗、校勘、监使大使等,各有专职,不相混乱。纵观全局,不难看出鸠摩罗什的翻译活动,即处于一个承上启下阶段。

  鸠摩罗什译经数《历代三宝记》记为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五卷,若以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智升编写的《开元释教录》所载全藏总数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而论,早在此300年我年前,鸠摩罗什已翻译了此数的十分之一。这个惊人的数字说明鸠摩罗什在传播佛教方面作用之大。他实在不愧为中国古代佛教典籍四大翻译家之一的第一人。诸经以在乘为主,杂间小乘,关涉隋唐之际中国佛教上诸宗如天台宗、二论宗、净土宗、成实宗、禅宗、律宗、华严宗等,有的还成为创立宗派所依据的重要经典。这些宗派及译典,于隋唐以后几乎全部流传于朝鲜、日本,而成为这些东邻国家吸收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国日莲依据鸠摩罗什在大寺所出《妙法莲华经》创立日莲宗。其三千多万信徒至今对鸠罗什感恩戴德,并因此而称草堂寺为其祖庭。这说明鸠摩罗什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鸠摩罗什在译经所表现的严谨、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尤其可以见出一位学者的风采。译经的标准是“一言三详,然后著笔,使微言不坠,取信于千载也。在实践中他正是时时、处处把握这条准则。由于鸠摩罗什注意认真推敲,注意删繁、修改、主张意译,反对直译,故译典至今为僧尼喜看乐诵。有些经典如《维摩经》、《法纪华经》、《思益梵大所问经》,无论是长行或是偈颂,都富有朴实平易的风格,以至成为一种新体的文字。鸠摩罗什临终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据说,他死后焚身时,果然是“薪灭开碎,唯舌不灰”。舌经火不灰,这或许只是一种美好的传说,但鸠罗什敢于在众人面前立誓,则充分说明了报导的自信。

  总的说来,鸠摩罗什译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一、译文无论在数量、质量上都胜于旧译,至今仍无法取代;二、他开创性的工作,使中国的译经和佛教理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三、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龙树、提婆的学说,是三论宗、天台宗、成实宗、净土宗立论的依据。

  传播西域文明的使者。大乘佛传经典地传译过来,广布开去,事情肇始于鸠罗什。鸠摩罗什的译典关涉诸宗,其在哲学、思想领域上的贡献还要大的多,此其一,佛教哲学思想,整个来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它在中国思想界的出现,使唯物主义因此扩大了战区,开阔了视野,经受了锻炼,得到了壮大和发展,此其二。在绘画方面,鸠摩罗什也有过影响。鸠摩罗什除直接传进西变相和佛画影响中国的绘画之外,其译典中的文字佳制,其实也就是为画家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提供的“文字脚本”他作为我国古代西边疆少数民族的一员,在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上,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不愧为传播西域文明的使者。

  


编辑:秦人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推荐信息
 
最新信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6 三秦游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18966730327